以乒乓塑料球改革为例,探讨中国乒乓球队在面临改革时的态度及改进方法。如端正态度,充分理解改革内容及精神,积极应对;掌握规律,在技能、体能、比赛发挥模式等方面进行变革;寻找制胜规律,开发球速,塑料球的弹跳不足为发球和摆短技术的使用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更换器材,强调防反,针对防中转攻的机会增多和防御质量的下降,调整训练计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一项竞技体育运动都会朝着现代化、先进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故各个运动项目的领导者们为了促进该项运动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开发人类的潜能、体能和技能,提高运动的竞争力、对抗性和观赏性,都会根据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对竞赛规则和运动器材进行必要的改革。诸如此类的变革,对于各项运动的发展与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篮球运动采用了24 s的限时进攻,从而加快了攻防的节奏;足球运动采用了禁区内犯规罚点球的规则,从而制约了防守的强度和释放了进攻的空间;排球运动采用了轮转换位的规则,从而实现了场上运动员实力的均衡。上述规则的出台,都会对运动项目的发展走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乒乓球运动上,一方面,国际乒联针对以往赛璐珞材料乒乓球易燃并且会释放有毒气体的问题,对乒乓球的材料进行了改革,使用塑料乒乓球代替赛璐珞乒乓球[1]。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运动项目的竞争力,改变中国乒乓球一家独大的局面,加大金牌和奖牌的覆盖面,以调动世界各国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在全球推动、普及和发展这项运动。近20年来,当乒乓球运动中某一强国“一枝独秀”时,或当速度、力量、旋转和变化的发展接近极限时,一系列的竞赛规则和运动器材的改革便接踵而来。如:创新出11分的新赛制,改打40 mm大球,规定无遮挡发球,改用水溶胶水,改打塑料球,这些举措均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是乒乓球大国和强国,多年来在适应改革和保持运动成绩方面积累了许多的经验。纵观多次改革,中国队不仅未遭受影响,反而迎来了优势扩大和再创奇迹的乒坛盛世。中国乒乓球队一直以“处惊不乱和处变求创”的理念面对各种改革。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总结,以乒乓塑料球改革为例,分析中国乒乓球队面对各种改革时的应对策略,助推乒乓球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1 加强认识,理解改革1.1 端正态度,理解改革内容
规则与器材的改革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而其中遭受损失最惨重的是一些优秀的老运动员,他们甚至会忍痛提前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如:改打大球时期的刘国梁,限制发球无遮挡时期的瓦尔德内尔,改用水溶胶水时期的马琳。他们均已从事乒乓球运动多年,往日战绩骄人并且打法已成系统,技术动作已定型,多年的意识、习惯已然养成。骤然面临变革,无法跟上变革的步伐,因此无法维持原有的地位和水平。
虽然改革会给一些运动员带来负面影响,但我们也要加强认识,理解国际乒联为了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初衷。面对改革,应认真理解改革内容及精神,端正态度,积极应对
1.2 认清形势,谋划应对策略
规则和器材的改革对于所有人的难度都是一样的,故机遇与挑战共存。变革固然会打破领先者原有的平衡,但毕竟只是短时间的失控,决定事物发展的成败,最终还是要靠人的因素,即自我缩短了解和适应的时间,尽快寻找新的制胜规律,提前进行有效训练。
中国乒乓球队将历次改革都当作一种发展的新形势,因此要尽快地认清形势、了解内涵、探索规律,最终做到因势利导。如:改打大球和发球无遮挡时期,在客观上,敌我双方的发球质量急剧下降。当时作为总教练的蔡振华就提出:在规则和器材改革中,随着发球质量的下降,接发球进攻的难度也会相应减弱,这就会为自己接发球轮的抢攻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把接发球轮的进攻,作为我们今后创新的突破口。球队在这种前瞻意识的引导和影响下,加大了接发球技术的创新力度,其中王皓和张继科将反手拧拉,由中性的过渡技术,发展成为一项强势的进攻利器。在他们充分发挥该技术时,接发球轮的胜率甚至超过发球轮,从而打破了过去的取胜模式,成为因势利导的典范。
1.3 付诸实践,积极创新模式
在实践过程中,中国乒乓球队历来崇尚理性教学,他们始终将竞赛规则和运动器材的改革,视为一种新时代的开始。打破以往的事业发展和训练理念,以及多年形成的实战发挥模式和个人的固有习惯,尽快地寻找全新的制胜规律,从而创建新理论、新模式,并采用全新的应对措施。如在改打大球时期,球队通过钻研,很快提出了“将动作加大和将弧线打长”的理性应对措施;又如在适应11分赛制的过程中,球队首先认识到11分赛制的特点(比分减少、心理起伏增多,起动加快和偶然性加大),从而在发展理念、训练的方法、手段和比赛的发挥模式方面,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此外,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中国乒乓球队认识到:运动能力将决定着打法发展的高度与档次,在改革的大趋势下,虽然限制了乒乓球速度、力量和旋转功效的发挥,但为再次开发它们的能量提供了新的空间。
2 深入了解,积极应对2.1 乒乓塑料球与赛璐珞球的对比
乒乓塑料球改革除了将乒乓球的材料从赛璐珞改成塑料之外,对乒乓球的大小也进行了改变。国际乒联规定,新球的直径标准由原来的39.50~40.50 mm上调至40.00~40.60 mm,并且国际乒联要求塑料球一律采用“40+”的标注方法,与之前的“40”区分,这意味着乒乓球由此进入了“40+时代”[2]。成锦波[3]通过对塑料球和赛璐珞球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发现,塑料球的硬度和弹跳高度均略高于赛璐珞球,塑料球的弹跳落点和飞行弧线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优于赛璐珞球,塑料球的平动速度比赛璐珞球减少约2%,旋转降低约5%。这些对比数据为我们更好地适应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在此对乒乓塑料球与赛璐珞球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表 1)[1-3]。
2.2 发挥举国体制优势
中国乒乓球队在面对竞赛规则和运动器材的改革中,将高度作为方向,将时间视为生命,将创新当成动力,将理论作为支持,力求能够想在前做在前,要求自己思路清、方向明、动作快、下手准和效率高。
中国乒乓球项目的领导大多是科班出身,在面对挑战时,他们思维前瞻,深谙运动规律;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全体动员、群策群力。在改打乒乓塑料球的第一时间,蔡振华同志就组织全体教练员和运动员、乒乓球项目运动中心业务部门的领导、科研团队和主要生产厂家召开研讨会,从而在业内统一思想,明确攻关的目标[4-8]。上海体育学院的科研团队通过高科技的科研手段,对新球规律及时进行深入研究,并很快提供各项相关数据。同时,在球队内部,总教练、主教练将适应乒乓塑料球视为备战乒乓球世锦赛的重中之重,在他们的领导和影响下,教练员之间,教练组与运动员之间,男队与女队和一队与二队之间,打破界限、坦诚相待、互通有无,经常开展业务研讨和“会诊”,开拓思路、大胆尝试各项高新技术,很快就总结出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和知识共享的目的。
3 总结规律,应对改革
在改打乒乓塑料球的探索过程中,中国队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快地掌握新球的性能规律,为此他们安排无大赛任务的男女二队提前适应,以便尽早总结具有价值的体验,以此缩短男女一队的适应时间。在2014年亚运会之后,男女一队正式启动了对于乒乓塑料球的研发工作,在此期间总教练、主教练密切观察国际乒坛的发展走势,几乎参加了所有国内外重要赛事,对主要对手的动向与表现进行定向跟踪,比赛后立即与主力队员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便从中获得灵感、积累体验、发现规律和产生思路[9-11];在此基础之上,训练中大胆尝试一些新的设想和技术,很快总结出乒乓塑料球性能的共性规律和针对性的攻关措施。
3.1 认识先行,掌握规律
随着材质的变化,乒乓球体的加大,球的质量也逐步发生变化。事实表明:苏州乒乓世锦赛后所使用的比赛用球重量明显变轻、变软,弹跳力明显减弱,从而使得球的受力程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击球质量大幅下降,导致速度、力量和旋转的动能进一步减弱。运动员感觉到发力打不动,摩擦拉不转,相持时球的运行轨迹飘,击球时很难对准球,难以进行调节,训练和比赛的感觉与往日截然不同;尤其在旋转方面遭受的损失更大,如削球高手觉得长胶加转时,可以把球削成死旋转,但现在再也削不转了。
通过实践总结,中国队认识到:这次乒乓塑料球的改革冲击力度最大,在技能、体能、运动感觉、训练方法、比赛发挥模式和个人习惯的需求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应进行重新的适应、调整与改变,而对于它们的认知、掌握和自如运用,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必须尽快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及时地总结科学和系统的理论,随时修正[12-13]。
3.2 寻找捷径,因势利导
在对于乒乓塑料球攻关中,中国队意识到:球质的改变绝非一无是处,其中有许多值得利用和开发的元素,只要尽快认识它,找到其中的规律和诀窍,就能因势利导进行攻关。
3.2.1 抓住契机,开发球速
通过对于实战过程和运动员比赛感觉的总结,中国队发现:新的乒乓塑料球导致球速下降,而速度在一些运动员原有的打法中,始终是他们的短板,此刻如果能及时抓住球速下降的契机,进行针对性地补强,就能从中获益。于是在男队训练中,有意加大了队员对于新球球速的适应,并要求许昕和樊振东在快速对抗中,强化发力、衔接和还原的速度练习,在很短时间内,就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和实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3.2.2 时过境迁,形式“轮回”
近年来随着打法的发展,在处理接发球和台内短球时,拧拉已发展成为一项强势的进攻技术,它代表着主动和先进,实战效果和使用率与日俱增,人们对此已达成共识,成为追求的目标。在改打乒乓塑料球的实践过程中,中国队却发现:随着球的弹跳力下降,一度被视为保守和落后的摆短技术,又重新发挥出巨大的实战作用。以马龙和许昕为例:过去摆不短和摆不住的球,现在竟然能够摆得又短又低,实战中占很大的优势。总教练刘国梁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并把它延伸至发球技术上。他指出:虽然乒乓塑料球的弹跳不足,却为发球和摆短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即在发球加力摩擦的同时,运动员一定要利用身体、手上的下压力、泄力和忍力,将出手的速度加快,加大球的旋转,将球的弧线压低和将球“发软”,并以此提高发球的质量,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搓球。
这一实践过程使我们认识到:随着竞赛规则和运动器材的改革,训练和实战的需求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形式和表现都会出现“轮回”:有些先进的技术因受到改革的制约,效果已大不如前,需要及时强化;而一些所谓的“过时”技术,因受到改革的刺激,又能够得到新生和发展。对于它们的认识、选择和使用,需要“审时酌势”和“因况制宜”。
3.2.3 更换器材,从中受益
在球队适应新球时,蔡振华同志就及时指出:除了在击球方法上大力攻关外,还可以在运动器材上进行调整。以此理念为依据,中国队教练组认识到:马龙反手过去打的是国外套胶,优势是易于掌握,弊端是威胁不大;而打国产套胶的优势是击球的质量高,弊端是难以掌握和控制;鉴于马龙的训练刻苦,手感突出,改打国产套胶,不仅能够掌握,而且能提高击球质量,增进打法威胁,权衡下来利大于弊,因此在临近苏州乒乓球世锦赛的2个月前,教练组决定让马龙改打国产套胶,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战效果。在马龙的影响下,现在中国乒乓球队中已有一半队员都在进行这种尝试,同时也成为今后应对变革的一条可行之路。
3.2.4 逆向思维,强调防反
随着乒乓塑料球的改革,对方进攻的速度、力量和旋转也会相应地下降,这样就减轻了我方防御的压力,从而为积极攻防转换赢得机会[14]。以马龙为例:过去他的反手在对方进攻时,只是消极地平挡,现在对方攻球的质量下降,他就能够腾出手进行强势对抗;实战中他的对抗强度、防中转攻的机会和防御的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得自身的打法更加全面、硬朗和强势。
3.3 与时俱进,补强攻关3.3.1 撞擦合成,改善击法
近年通过球队主力队员的实战表现,教练组发现:由于球体加大和变软,球的受力程度急剧下降,从而导致过去在中台的加力摩擦,不能拉出旋转和威胁。若要保证和发展击球的质量,就必须对击球的方法进行调整:即人要站位近台,在击球时打球的上升点晚期,在自身发力的同时,合上对方来球的力量和旋转,整个动作的发力过程是有顶、有擦,先顶后擦,要求在不减力和不减速的前提下,将力量发挥在摩擦上,并以此提高拉球的质量和威胁。
3.3.2 强度剧增,体能保证
实践表明,随着球质的变化,运动员自身发力的次数增多,体能的付出骤然加大,在训练和比赛中对抗的强度也与日俱增,而中国乒乓球队当时只是在全力地进行着打法和技术的攻关,而对于体能的变化缺乏认识,缺少应对措施,即在新的形势下,采用了与过去同样的时间、强度与密度训练,长此以往运动员就出现了大面积的运动伤病。在苏州乒乓球世锦赛和备战里约奥运会的过程中,一些老将和主力队员受到伤病的困扰,从而产生了影响比赛发挥和训练的“隐患”。故应合理地安排运动量,并尽快建立新的训练模式;加强体能训练,尤其是提高运动员的基础力量和专项素质;加强医务监督,提高运动伤病防治工作的水平。